遠離顛倒迷離幻想 就是 修行
修行 / 修道 = 走在 行人道 的路途上,修葺路途上的一切。
【修惡、修善、修正、修邪】全都在身業一念所行。
(PS.這以前很多佛教師傅都說過)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;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「揭諦、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」 — 玄奘法師譯,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【網路上搜尋到 佛學班同學會 的好文章,節錄轉載至此。】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.php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一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75
觀自在菩薩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。照見五蘊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【修習般若波羅蜜的功】
舍利子。色不異空。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【宇宙質與空的關係】
受想行識。亦復如是。【與五蘊(生命)的關係】
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淨。不增不減。【諸法空的內容】
是故空中無色。無受想行識。【定中「空」是沒有五蘊存在(根身)】
無眼耳鼻舌身意。【定中「空」沒有六根】
無色聲香味觸法。【定中「空」沒有六境】
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【定中「空」沒有六識】
無無明。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。【定中「空」沒有緣覺乘之十二因緣修法】
無苦集滅道。【「空」沒有聲聞乘之四聖諦】
無智亦無得。【「空」沒有大乘「智」及「得」】
以無所得故。【「空」乃無所得】
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。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【於是在修般若證得「空」相,滌蕩凡情。菩薩證道斷輪迴證涅槃】
三世諸佛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【三世諸佛亦是這樣修習般若空,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】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無上咒。是無等等咒。【般若是大陀羅尼】
能除一切苦。真實不虛。【修得般若的功德效果】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即說咒曰。揭諦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若提薩婆訶。【般若咒】
般若 (讀音︰波野) 。波羅蜜多︰是大般若經的總通稱。心經︰是大般若經的別稱。
佛在六百卷大般若經挑選精要,成為金剛經,又在金剛經選出二百六十個字,簡單扼要,就是心經。
般若是大智慧,修學可以出離三界,六道,出離生死輪迴,分別有五種意義︰一、文字般若。二、觀照般若。三、實相般若。四、眷屬般若。五、境界般若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二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76
一、文字般若︰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教法,或是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,不論是聲教,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經典,都稱為文字般若。
二、觀照般若︰是真實的觀照實相之智慧。
三、實相般若︰就是窺見心性,徹證實相的智慧。
四、眷屬般若︰是指與般若相關的五個行願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。
五。境界般若︰對於諸法,修福,修智,沒有觀空。
修學般若,六度萬行,是眾德之首,能夠消除障礙習氣,是萬行的指導,雖然只名為般若智慧,但卻包括一切佛法。
「波羅」︰彼岸。「蜜多」︰到。「波羅蜜多」是梵語,中文譯意是冑此岸到彼岸。
此岸――即生死流轉的生命,今世為因,來世為果;如是因果相續,無有窮盡,這情況就如車輪轉動一樣,所以又稱作輪迴。
彼岸――是菩提與涅槃;菩提即覺悟,是最高純善的覺悟。涅槃即解脫,解除生死流轉的束縛,又稱作圓寂;「寂」是寂靜;眾生起煩惱,作有有漏業而成苦因;若修行至苦因滅時,苦因苦果不生即「寂」滅。是週遍圓滿的寂靜狀態。
涅槃即真如,亦名佛性,修行至圓滿的時候,煩惱全息,真如本體完全顯現,個人生命與宇宙融為一體,證涅槃即是真如佛的顯現,體即真如,相名涅槃,菩提加涅槃就是圓滿的成佛境界。
「心經」在所有佛經之中,是文字最精簡,組織最嚴密,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經,我們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,深造自得,也可以把它當成修行的法門來用功,更可以為求感應而虔心持誦。原因是這部經主在開顯大乘的「空」義,深廣而微妙,我們可以由此而理解研究佛法;而我們自己若能了解「空」義,信受奉行,也可離卻煩惱;更且持誦本經,使鬼神了知「空」的道理,又能度鬼神得解脫,所以,持誦「心經」可以自利利他,冥陽兩利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三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77
「觀自在菩薩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。照見五蘊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」
「觀自在菩薩」是從修行證得解脫,三業清淨,攝物無礙,故能得其自在。自在有十種,分別為一、壽命自在 二、心自在 三、財自在 四、業自在 五、受生自在 六、勝解自在 七、願自在 八、如意自在 九、法自在 十、智自在。
「菩薩」梵語「菩提薩埵」,中交譯「覺有情」。三覺具足,自利利他,奉行戒律,圓成佛道,持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以自利;持饒益有情戒以利他。自他兩利,福慧莊嚴,得成佛道,得大解脫。
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是指菩薩修行佛法達到最高深的般若智慧。一般修四諦,觀十二因緣屬淺行,修六度萬行向十地聖位而證佛智。即是無所行而行,無所得而得的甚深妙行,屬佛知佛見的現量境界。在菩薩行深般若時,以此最高智力,當下 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契悟空無所得的理性。五蘊是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
「蘊」意思是積聚,凡積聚之物乃因緣和合所生,必會消散故知其空,由此五蘊積聚的業報身體,蓋覆了我們真如的佛性,以致長淪苦海,生死不息,若觀空五蘊,體會明心見性,解脫自在。當獲離苦得樂的利益。
「度一切苦厄」︰我們多生以來輪迴生死的根源,是由於無明不覺、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在惑業苦三道中滾來滾去,從未停息。
「苦」指身心所受的苦惱,精神逼迫,身體不自在。人生有八苦︰一、生苦 二、老苦 三、病苦 四、死苦 五、恩愛別離苦 六、求不得苦 七、怨憎會苦 八、五陰盛苦。
「厄」是災難,所碰到的禍患及危險。有三災︰饑餓、瘟疫、刀兵。八難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盲聾瘖啞、世智辯聰、佛前佛後,投生北俱廬州,無想天。
人生苦厄之產生,由於五蘊未空,執有起惑造業,為蘊身所困,為外境所轉,隨逐流,淪於苦海不得解脫,如能聞法思惟,行深般若,證得深般若境界,自度度他,就可脫離一切苦難和災厄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四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78
「舍利子。色不異空。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。亦復如是。」
「舍利子」是佛陀的弟子。「智慧第一」音譯是舍利弗,即是他母親舍利的兒子。八歲就與大論師高座論辯。才華出眾。十五歲遇到馬勝比丘,聞法歡喜,皈依佛教剃度出家,經十五日便證得阿羅漢果。佛希望舍利子注意色相與空性的道理,故稱其名。
「色不異空。空不異色。」不異︰是不離意思。以色蘊為例,所謂色只不過是依眾緣和合而生的假名,不離,無自性 (隨著不同情況而改變) 空的狀態。無自性的狀態,也不是離色而獨立存在,「色」有空的狀態,「空」是顯現色會改變的狀態。二者是同體相即。
色是虛妄分別所變現,這虛妄分別是不離開空性 (生命的本質,宇宙的實體) 而存在的。空性亦不離色蘊而存在。「色」與「空」有如波浪與水,水不離波,波不離水,此「不異」指同體之不異。
「色」指現象與所有形形色色的諸法。「空」指諸法的本體。緣起性空的理性。「不異」是不離無差別的意思。因為色離於空,沒有本體就不成為色,空離於色,色亦不明顯出現;色相是具體存在,性空是無,兩者卻是不相離,又是不相異的道理,無比喻來說明,木頭與枱,從它外觀是枱,但實質是幾塊木頭,木頭與枱好像是兩樣東西,其實兩者是不相異,也是不相離性的,所以枱的相狀和木頭的體性,是一而二,二而一,不相離不相異的色法與空性。空因色相而得見,色相因空而顯現,色離空則無所託,空離色則無所名,這就是「色不異空。空不異色。」的道理。
「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」色即是空所顯現,並不是二者湊合在一起,而是色就是空性,就如金戒指即黃金,黃金與戒並不是兩樣物體。反過來說,空性亦是色的實則。
「受想行識。亦復如是。」「受」指苦、樂、不苦、不樂的感受;「受」指苦、樂、不苦、不樂的感受;「想」是取像作用,包括對於境界所起的印象,知覺和概念,「行」是意志,欲望等心作用,「識」是認識力,受想行識亦不離開空性而存在,所以一切亦是如此。因為色、受、 行、識是生命的總和合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五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79
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淨。不增不減。」
這段經文是顯示諸法的真空實相,也就是實相般若。佛為了要說明這些道理,再提示舍利子注意︰
「諸法」是包括世間法及出離世間法。世間法有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樓房屋宇、飛潛動植、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出世間法是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等。
「空相」即是空性,一切法真空的理性。亦即真如法性,也就是般若實相。實相並非遠離一切而一無所有,它是遍滿虛空,充實法界。真空實相的本體是不生不滅,性質是不垢不淨,數量是不增不減的。
「不生不滅」,生滅是事物的本體存在與否,存在就是生,不存在就是滅。諸法空相的真如,體性本空,原無生滅。而諸法現象,即一切事物,會有因緣合而生,緣散而滅,這是虛妄名生滅。比如明鏡當臺,紛現森羅萬象的事物,事物有來去生滅之相,明鏡的本體原無生滅,因為這些事物,只是從明鏡映現出來,並不是從明鏡生出,明鏡本體原無生滅,有生滅的只是映入明鏡的幻相。真如性空,而能顯現諸法,個中道理,亦如明鏡能顯現萬法一樣。
「不垢不淨」,垢淨是以事物性質好壞來說,眾生雖有佛性,被無明煩惱覆蓋染污,叫做垢;諸佛豁破無明,顯現佛性,叫做淨。而佛性本體,寂而常照,如如不動,無垢淨可言。譬如明鏡碰到灰塵污穢,就會現出垢相,碰到莊嚴美麗的東西,現出淨相,但是明鏡的本體並無垢淨。這樣亦可以體認一切諸法的本體,是本無垢淨,有垢淨只是虛妄的幻相。
「不增不減」,增減是以數量的多少來說,諸法空相的本體,眾生與佛相同。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是聖凡平等的不增不減。譬如月臨千江,則千江有水千個月,一江有水一個月,千江幻影的月雖有增減的數量,而在天空的明月只有一個,增減是月的幻相,對明月是無損益的。
總而言之,有生滅、垢淨、增減的是有為法,屬凡情所見。是幻無化無常之法。諸法的真空真相,是無為法,無生滅、無垢淨、無增減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六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80
「是故空中無色。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」
「是故」︰意思「是」承接上文諸法本性是空,「故」引發以下所闡明的,世間法及出離世間法,皆空無自性,在真空實相中本無一物的道理。
「空中無色」︰在般若真空中,萬事萬物都空無可得,包括有形色相的客觀現象,及無形理性的立觀精神。
「無受想行識。」息滅了虛亡不實的五蘊,受、想、行、識也就真正顯現般若空。
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。」是指觀空六根,屬於物質的生理組織。包括︰「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」等器官,以及神經系統,各種組織依眾緣而成,不可以單獨生存,既是眾緣和合所生,眾緣是無實體的,性質本來就是空。
「無色聲香味觸法。」是觀六塵(境)空,上面所說的六根是能取,而六塵是所取的境,合稱作十二處,「處」含有依託生長之意,因為一切心識的活玏,都依附緣託這十二處而生起的。「色塵」(境);眼根所見的頻色形狀。「聲塵」(境);耳根所聞的聲音。「香塵」(境);鼻根所嗅的氣味。「味塵」(境),舌根所嚐的味道。「觸塵」(境);身根所接觸而發生的感覺。「法塵」(境);意根所對的境界。這些都是遇緣而生,空無自性,毫無實體自性的。
「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」是觀想十八界空,即六根界、六塵(境)界、六識界。「界」,是種類、界限。因為十八界雖然是互相關連,互有交涉,但每一界的作用各有差別,界限分明不相混亂的。六識是以六根為所依,以六塵為所緣,根塵相對和合而生起的。六識是精神界的活動。「乃至」是超略之意,中間略去細則未列出。詳列就像如下︰「無眼界、無耳界、無鼻界、無舌界、無身界、無意界、無色界、無聲界、無香界、無味界、無觸界、無法界、無眼識界、無耳識界、無鼻識界、無舌識界、無身識界、無意識界。」
綜觀上文所說的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內容,總稱(蘊、處、界)。所有的現象,都是根塵識的因緣所在,空無自性,故此這一切皆空。在真空般若境界,證得一切皆無。能夠明白「空」的道理,放下我執的束縛,捨去牽罣之心,回到本來是「無」的境界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七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81
「無無明。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。」
「無」︰在真空般若境界,是沒有十二因緣觀想。
十二因緣是二乘聖者辟支佛 (緣覺、獨覺)所修的法門。「緣覺」︰經十二緣起法修行證道。「獨覺」︰潛心修道靜觀大自然變化,「春觀百花開,秋睹黃葉落。」體會萬物無常。朗悟而成道。
「緣起」是佛法重要的理論,不僅是小乘所修,亦為大乘共同認證的基本觀點。人生與世界。輪迴循環不息,就是這理論演化出來。十二因緣有順逆法;「因」即主因,一切事物所以生起的功能。「緣」乃助緣,功能成為現實時所憑藉的條件。從「無明」至「老死」依順觀次序是︰「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」
「無明」︰是愚癡,迷暗,盲目的意志,蒙昧的衝動力,知見不清楚謂無明,覺性未發展時的狀態。
「行」︰行為,造作,因行為活動造成的業習――性格。
「識」︰認識,了別,須藉主觀的了別心(識),和客觀的物(名色)。
「名色」︰精神與物質的組合,身心組織的總合。
「六入」︰即六處︰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。六個器官、六種工具。
「觸」︰接觸,感覺。根、境、識,三者和合而生的生理作用。
「受」︰領受,感受,感情。
「愛」︰貪欲,歡求,得失的欲望。
「取」︰攫取,執持,執著,愛之不已。
「有」︰存在,行為的結果,業習的存在。
「生」︰生命,生起,出生。
「老死」︰年紀長大為老,滅壞為死。
十二因緣順觀是生命流轉,輪迴互依原因,了知無明是生老死苦的起因,悟知生滅無常,破除我執,轉雜染為清淨,證入我空真如。
「無明盡」及至「老死盡」是還滅法。逆觀十二因緣︰「老死、生、有、取、愛、受、觸、六入、名色、識、行、無明。」「盡」是消滅斷盡,無生滅相。本性體空,證入法空真如。
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。」從真如般若性空,觀照十二緣起法皆空。「乃至無老死」觀空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的順生法。「亦無老死盡」亦觀空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的還滅法。空盡我執法執,在般若真如境界一切皆空,也放下緣覺乘所修的十二因緣觀念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八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82
「無。苦。集、滅。道。」
「無」︰在真空般若中,沒有三乘聖者聲聞所修的四聖諦觀念。「聲聞」︰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。觀四諦法空︰是說明人由凡夫到聖者的演變過程中,有四種決定不變的正理,即是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。「諦」是永恒不變之真理意思。佛於成道後到鹿野苑為五賢者 (追隨佛陀修行的五位大臣),初轉法輪再三說明四諦法,五比丘頓然了知人生苦空無常,證悟得真諦涅槃。
「苦諦」︰苦是苦惱、逼迫。身心煩憂不安,天災人禍,無常遷流,成而復敗,更有人生的八苦︰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恩愛別離、怨憎相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盛苦。這些都是人生社會經驗的事實。「苦」是世間法的果報。
「集諦」︰集是聚集,亦稱無明、見思煩惱。由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惑業,招集煩惱而感受現實人生的痛苦。「集」是世間法的因。
「滅諦」︰滅是寂滅,即滅去惑業所招的痛苦,證得涅槃寂靜的安樂,小乘人厭離人間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不究竟,諦審涅槃確有寂滅的樂福,所以勤苦修道,趣向滅諦(涅槃)。涅槃有四︰一、自性清淨涅槃。二、有餘依涅槃。三、無餘依涅槃。四、無住涅槃。
「道諦」︰道是修道,既知人生痛苦是從惑業感得,需要修道才能滅苦得樂。道諦共有三十七道品。包括︰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、八正道。最主要的是八正道︰分別是︰「正見」正確的見解。「正思惟」︰正當的思考和理念。「正語」︰誠實理智的語言。「正業」︰正確的行動。「正命」︰正當的職業,合法的收益以維持生計。「正精進」︰確定正確目標,堅定不懈努力前進。「正念」︰正確的意念。「正定」就是禪定,「由定力故,永斷煩惱」。簡略的說即「戒、定、慧」三無漏學。
四諦中,苦、集、滅、道,分別說明人生的痛苦;現實世界的緣起;未來理想界的證悟;及理想人生的修養等。佛法提示苦諦的目的,是要人在現實生活中,不要悲觀消極而失去信心,應該正視人生,面對現實,明白產生苦的原因,從而止惡行善,修持正道。
「無苦集滅道」︰在般若真如境界一切皆空,也沒有四聖諦的觀念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九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83
「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。」
「智」︰是般若智,即菩提,菩提是佛的智德。
「得」︰是性空理,即涅槃,涅槃是佛之斷德。
「無智亦無得。」無能觀的智,所得的理自然亦是空了,能觀的智和所得理,都說為無,是因為菩薩修行深般若之時,智照諸法皆空,一切差別知見都放下了,能所雙亡,智境一如。
學佛修行進入最高境界時,不但空去能觀智的菩提,連所得境的涅槃,亦是空無一物,所謂「生死涅槃,猶如昨夢」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就是這個意境。
智有三種︰一、一切智。二、道種智。三、一切種智。
一、「一切智」︰聲聞緣覺的智慧,能知一切法皆以空為特徵。
二、「道種智」︰菩薩的智慧,能知世俗諸法種種差別特徵。了知眾生種種境況,故此深入社會,普度眾生。
三、「一切種智」︰佛陀綜合圓通的智慧,真如世俗都圓明,普遍教化眾生,斷惑證真。
般若真空之理︰「涅槃」是從無所得而得,因清淨圓明的般若心中,纖塵不染,了無渣滓,如覺少有所得,就成為般若性空的大障礙。
「以無所得故。」在真空般若境界,一切無所執著,即是沒有所得。
前文說明在真空般若境界,放下一切觀念。包括︰
生命(五蘊) ─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色身(六根) 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塵緣(六境) ─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神經系統(六識) ──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
真空般若境界下,放下五蘊空、放下十二處空、放下十八界空、放下了諸法;同時也放下了佛陀的教義、放下十二因緣、放下四聖諦、放下大乘的菩提「智」及涅槃「得」,所以一切皆空,無有所得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十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84
「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心無罣礙。無罣礙故。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」
大乘菩薩依般若法門修行,獲得廣大智慧,心靈無所阻礙,消除煩惱牽罣障礙,便無有恐佈,恐怖有五種。
一、不活畏 ──恐怕自己難以活命,有衰老疾病。
二、惡名畏 ──自己名譽不好。
三、死畏 ──時時自己會死,不願捨命。
四、惡趣畏 ──做賊心虛,自己死了會墮三惡道。
五、怯眾畏 ──怕眾人威德,在大庭廣眾中不敢面世。
有罣礙,有恐怖,都是有煩惱,有煩有顛倒。眾生一直流浪生死,沉迷不覺,認妄做真,將賊當父,好像人把頭腳顛倒過來一樣,眾生有四種顛倒︰
一、身顛倒 ──此身不淨,誤執為淨。
二、受顛倒 ──受本是苦,誤苦為樂。
三、心顛倒 ──心本虛妄,生滅無常,執為真常,憑此妄心行事,廣造惡業眾罪。
四、法顛倒──法本無我,誤執有我,為愛我及我所,妄造惡業枉自受苦。
「夢想」︰夢見幻想,沒有絲毫實則存在,但因人在迷不覺中,生起種種顛倒夢想,以為實有,其實夢想是從心王法 (八個識) 和心所法 (五十一個心所)構思出來。或睡眠時從意識上幻想的妄境,夢中不覺以為真,人在迷夢中,更是夢中作夢,真是長夜漫漫,不知何時達旦 (解脫生死 )
當遠離顛倒夢想,已無一切煩惱,所以達到究竟涅槃。阿含經涅槃的意思是︰生死永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,如實知之。
「三世諸佛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「三世諸佛」︰指過去世諸佛、現在世釋迦牟尼佛、未來世成佛的彌勒佛等,是大約時間而說,三世都有成佛證果的。而能成佛,別無捷徑,必須依靠般若法門,才能證得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即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的佛果。
佛的覺悟,稱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是指佛對宇宙的真理,人生的真相,有徹底的覺悟;深刻的理解,正確的認識,是真正最高的大圓滿覺。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淺釋 (十一)
http://www.budyuen.com.hk/treasury_detail.php?id=85
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無上咒。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實不虛。」
「咒」︰梵語「陀羅尼」。意思即總持,能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如將線貫穿珠粒,不令散失,陀羅尼有四種不同功用︰
一、聞佛教法,受持不忘。
二、悟解妙義,攝持不失。
三、以定為體,印持法語,不失正念。
四、親證諸法實相,即持成就。
以神咒來比喻般若,說明般若是包含陀羅尼的功德和妙用。
「大神咒」︰大神有極大的力量,受持可驅除魔怨,解脫苦難。
「大明咒」︰比喻般若大智,能放大光明,破除眾生的愚癡、無明、昏暗。
「無上咒」︰比喻般若方法,是最高無上,超過一切的法門。
「無等等咒」︰無法能與之相等,是般若涅槃的妙法。
佛陀所說修持般若法門,破除無明,顯現真如實性,能解除災難,了生脫死,得涅槃之福樂,是真實,值得確信不疑。
「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即說咒曰。揭諦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若提薩婆訶。」
「咒」是密語不可譯,又稱「秘藏真言」,常誦持能除障增福。密咒本無解釋,為方便略解如下︰
「揭諦」︰意思是過度或前去。
「波羅」︰到彼岸。
「波羅僧」︰僧是眾的意思,即大眾。
「菩提」︰覺。佛果。
「薩婆訶」︰快速成就。
譯成整句是︰「去啊,去啊!去到彼岸啊,大家快去到彼岸,趕快成就佛果。」
綜合全文,此段意思是︰「揭去無明現本體,要到彼岸,須揭去無明現本體。大眾到彼岸,揭去無明現本體,菩薩速成大菩提。」
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至此已釋圓滿,祝福各位讀誦心經,福慧增長,更發願同修般若法門,同度苦海。同證菩提,同登涅槃,同獲解脫。
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討論